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

你有生涯規劃,還是隨波逐流?

今天去聽了一場新生訓練,是目前公司的新人第一個月都要參加的。我上個月應該就要參加,但是那天剛好小海開刀,所以沒去。

聽的當下,發現我對公司其實有些許了解。因為已經待了一年多,雖然之前身分只是約聘人員。所以很多人資介紹的部分,都可以回答得出來。甚至可以提出許多問題。比較有趣的是,正職就必須要訂定目標。跟主管一起討論目標,然後依序達成。這樣可以促進人力發展,也更有效的讓公司成長。


其實在聽人資介紹的時間中,我在台下操作著EXCEL跟資料庫,不斷的剪剪貼貼。只是因為星期一固定有張報表要給別部門的人。說起來還蠻悲哀的,因為這是人工的商業智慧 (大笑三聲) 。過去賣產品或者服務的時候,也看過客戶在做這樣的事情。這種人工(商業)智慧,卻是在這種大型公司持續發生中。也許這種問題就像是塑化劑的風波一樣,沒有人點破,就會繼續害人!

工作之初,我給了自己一個短期目標「一年原廠、兩年Vendor、三年User side!」接著也許是出國念書或者其他進修,增加一些產業知識。最後的長期目標原本是資訊長 CIO換成了「最佳的輔助者!」目前已經到了三年User side的階段。雖然中間有一年小小流浪了一下,不過也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學習與成長。

曾經在某個公司面試的時候,人資聽了我這樣敘述目標,他提了一個問題:「你是不是因為念資管系畢業,所以才這樣規劃你的生涯?」雖然當下我有肯定的說這就是我想要的,不過內心其實是很震驚的!這樣的我,是不是思考模式已經受限了。其實我根本就是在隨波逐流了,抑或是無頭蒼蠅一般。另外,曾經有個曖昧過的對象在吵架的時候,也對我說過:「你只不過是個軟體工人!」。還有跟鴻海的某個主管電話面試時,他也說到:「我們是在軟體工廠上班,你只是一個零件而已,薪水不可能太高!

我很清楚自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,確實在很多事情上會跟著別人走。只有一些小事情會固執而已。不過目前短期目標走到這個階段,不論是隨波逐流、或者生涯規劃,都已經快結束了!接下來該怎麼辦?卻一點答案也沒有!目前有想到其他的目標,例如買房子這件事!如果是這種目標,就會造成在工作選擇變得保守。就會繼續待在薪水高又穩定的工作,持續的當軟體工人。更難聽一點就只是資料加工!這樣是不是真的變成隨波逐流了?!

另一種思考模式,在達成短期目標以後,就真的跑去進修或者留學。真的有辦法忽略掉金錢這個問題嗎?還有這樣的生活有辦法維持多久?有沒有中期目標?或者是這些都是逃避的想法而已?還是有甚麼雙贏的模式可以選擇?還有進修要念甚麼?繼續走資訊就需要念資訊嗎?我連計概都忘光了!目前周邊的人給的建議是可以選擇人文科學類的,例如哲學、社會工作相關的方向。但是如果有經濟考量,這些選擇都沒辦法列入考慮!有種不得不隨波逐流的感覺啊!

以前面試新人時,我總是很愛問:「你十年後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?」後來看到一本書寫說:「你三十年後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?」這些未來性的思考,真的都會取決於當下的決定。如果現在猶豫不決而浮浮沉沉,未來大概也只會更差不會更好。確實積極的投資自己就會改善未來,相對付出的風險也就很高!就像專業領域,我總覺得我在這悲哀(BI)的領域中,看不太到有很開闊的未來,只是條人生的便道!何時會垮也不知道,短暫來看還是一條會通的道路!如果我願意付出更大的風險,增加我新的技能,或者是改變我的角色。是不是可以找到更開闊的路抑或是跌入山谷之中?

說實在的,自己給自己的長期目標,也只是個幌子!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能當個決策者,所以才會說要當輔助者。這也是一種逃避!因為不管是甚麼角色的人,都是需要做決策的。就算是要挑三種方案給老闆選擇,那也要自己先從幾十種方案挑出三種。所以不要再逃避了,也不要懦弱的躲在堅硬的盾牌後面探頭看著未來!那只會讓自己更加的灰心與失意!你真的甘願當個軟體工人或者資料加工員,然後最後老了沒有你的位置!十年後還在做一樣的事情,三十年後甚麼都沒有,連養老院都住不起!

好好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在還沒有僵化以前,讓自己找到活路!該說不的時候,就該拒絕!該答應的時候,就該全心全意的付出!這樣才不會有後悔的機會!你是自由的,不受拘束的。自己不去表現出渴望,別人還以為你已經滿足了!丟掉內心的枷鎖,釋放出真正的自己。不要再帶上虛假的面具,讓自己變的不快樂!露出最真實的一面,才會是真的活在這個世界上!

--
附上最近的新聞:

沒有留言: